李大釗:鐵肩擔道義 精神啟后人
1889年,李大釗生于河北省樂亭縣大黑坨村。自幼父母雙亡,靠祖父教養成人。1913年,他東渡日本,就讀于東京早稻田大學,開始接觸社會主義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學說。當日本提出旨在滅亡中國的“二十一條”后,李大釗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總會的愛國斗爭,起草《警告全國父老書》,呼吁全國人民團結一致,保衛錦繡河山。
1916年回國后,李大釗到北京大學任圖書館主任兼經濟學教授,并參加《新青年》雜志編輯部的工作。他積極投身新文化運動,宣傳民主、科學精神,抨擊舊禮教、舊道德,向封建頑固勢力展開猛烈斗爭,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一員主將。他發表的《青春》一文,號召青年“沖決歷史之桎梏,滌蕩歷史之積穢,新造民族之生命,挽回民族之青春”。
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令李大釗備受鼓舞,他連續發表《法俄革命之比較觀》《庶民的勝利》《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》等文章和演說,熱情謳歌十月革命,他滿懷信心地預言:“試看將來的環球,必是赤旗的世界!”
在宣傳十月革命過程中,李大釗從一個愛國的民主主義者轉變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,進而成為我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。1919年五四運動后,他更加致力于馬克思主義的宣傳,在《新青年》上發表《我的馬克思主義觀》,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理論。李大釗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,為中國共產黨創建準備了思想條件。
李大釗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。1920年初,李大釗等革命家就開始商議在中國建立無產階級政黨。同年秋,他領導建立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和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,并積極推動建立全國范圍的共產黨組織。
中國共產黨成立后,李大釗代表黨中央指導北方的工作,在北方廣大地區宣傳馬克思主義,開展工人運動,建立黨的組織。1922年至1924年,他受黨的委托,奔走于北京、上海、廣州之間,幫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,為建立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作出重大貢獻。李大釗還領導北方黨組織配合五卅運動,配合北伐勝利進軍,開展反帝反軍閥斗爭,為大革命勝利推進作出卓越貢獻。
1927年4月6日,李大釗在北京被捕入獄。在獄中,他備受酷刑,始終嚴守黨的秘密,堅貞不屈、大義凜然。4月28日,李大釗英勇就義,時年38歲。
“鐵肩擔道義,妙手著文章”,是李大釗光輝一生的真實寫照。李大釗開創的偉大事業和留下的思想遺產永遠不可磨滅,他播撒的革命種子已經在中國大地上生根、開花、結果。
王盡美:盡善盡美唯解放
王盡美生于1898年,原名王瑞俊,山東省莒縣大北杏村(今屬諸城市)人,是山東黨組織早期組織者和領導者,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。
1918年,王盡美考入山東省立第一師范學校。1919年,五四運動爆發。在王盡美等人倡導下,5月,山東學生聯合會成立,他被推舉為負責人之一。幾天后,數千名學生參加反日救國會,王盡美慷慨激昂,演講一個多小時。
5月23日,在王盡美等起草的罷課宣言號召下,21所濟南中等以上學校全部罷課。斗爭中,他與鄧恩銘成為摯友。當時,鄧恩銘是省立第一中學學生。
為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,1920年3月,王盡美到北京大學拜訪李大釗?;貪虾螅c鄧恩銘等人發起成立勵新學會,創辦《勵新》半月刊,研究和傳播新思想、新文化。
1921年春,王盡美和鄧恩銘等發起創建濟南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。為表達共產主義堅定信念,他激情賦詩:“貧富階級見疆場,盡善盡美唯解放。濰水泥沙統入海,喬有麓下看滄桑。”他因此改名“盡美”以自勵。
1921年7月,王盡美和鄧恩銘作為濟南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代表,赴上海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。這年,王盡美23歲。
在王盡美倡議下,1921年9月,濟南成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。1922年7月,中共濟南支部成立。
在終日奔波中,王盡美積勞成疾,感染肺結核病,經常咳血。但他仍以帶病之身,奔走于濟南、青島、北京、上海、廣州等地,宣傳馬克思主義,組織發動工人罷工。
1925年4月,王盡美再次來到青島。當歡慶罷工勝利的鑼鼓響起時,他病發倒在工人隊伍中。
這年7月,躺在家鄉的病床上,王盡美自知時日不多,向母親說出心愿:回青島去。他深知,那里有他親愛的同志,有太多的事要做。
1925年8月19日,王盡美病逝于青島,年僅27歲。病重期間,他請青島黨組織負責人記錄,口授遺囑:全體同志要好好工作,為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和共產主義的徹底實現而奮斗到底。
1961年,董必武經過山東,時距中共一大召開已40年,寫下《憶王盡美同志》:“四十年前會上逢,南湖舟泛語從容。濟南名士知多少,君與恩銘不老松。”
何叔衡:用生命踐行錚錚誓言
湖南省寧鄉市長沖村依山而建,周圍松柏蒼翠,中共一大代表、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何叔衡便出生在這里。
1876年,何叔衡出生于一個農民家庭,他自小刻苦勤奮。1913年,37歲的何叔衡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師范講習班。在此,何叔衡結識了毛澤東,兩人志趣相投,結下深厚友誼。1918年4月,何叔衡與毛澤東等人發起組織成立了新民學會,又于1920年共同發起成立湖南的共產黨早期組織。
1921年7月,毛澤東與何叔衡作為湖南代表,赴上海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。10月,何叔衡參與組建中共湖南支部,任支部委員。1927年5月21日,長沙發生馬日事變。他不顧危險,經長沙前往上海,為黨創辦地下印刷廠,堅持秘密斗爭。
1928年,中共六大閉幕后,何叔衡與徐特立、吳玉章、董必武、林伯渠等一起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。當時,何叔衡已年逾五旬,但為了研究革命理論,十分刻苦努力,最終學通了俄語。
1931年11月,何叔衡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,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,任臨時中央政府工農檢察人民委員、內務人民委員部代部長、臨時最高法庭主席等職。工作中,他堅持實事求是,注重調查研究,對待工作一絲不茍,經常到蘇區各地調研。調研時,何叔衡會隨身攜帶“三件寶”:布袋子、記事本和手電筒,方便做記錄和走夜路。1934年10月,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后,何叔衡奉命留在中央革命根據地,堅持游擊戰爭。
1935年2月24日,在從江西轉移福建途中,何叔衡在長汀突圍戰斗中壯烈犧牲,時年59歲,他用生命踐行了“我要為蘇維埃流盡最后一滴血”的錚錚誓言。
如今,每年來長沖村參觀何叔衡故居的黨員群眾有5萬多人。當地相關負責人介紹,將充分挖掘紅色資源,傳承好何叔衡的革命精神,并通過發展紅色旅游帶動發展、惠及群眾。
鄧恩銘:高唱《國際歌》從容就義
“卅一年華轉瞬間,壯志未酬奈何天;不惜惟我身先死,后繼頻頻慰九泉。”這是中共一大代表鄧恩銘在獄中留下的遺作《訣別》。
鄧恩銘,1901年出生于貴州省荔波縣玉屏鎮水浦村。1918年,鄧恩銘考入濟南省立第一中學。五四運動爆發后,鄧恩銘被選為學生自治會領導人,組織學生參加罷課運動。1920年11月,他與王盡美等組織進步團體“勵新學會”,介紹俄國十月革命,抨擊社會現狀。
1921年春,鄧恩銘參與發起建立濟南的共產黨早期組織。同年7月,鄧恩銘與王盡美赴上海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,參與了中國共產黨的創建。會后回濟南建立中共山東支部,任支部委員。
1922年1月,鄧恩銘赴莫斯科參加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代表大會?;貒?,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組織工人運動上。
在鄧恩銘等領導下,1925年2月,膠濟鐵路工會領導工人舉行大罷工,迫使鐵路局答應了工人的部分要求。同年,他與王盡美等人組織領導了青島日商紗廠工人同盟大罷工,形成了青島歷史上第一次罷工高潮。
1925年8月,鄧恩銘被任命為中共山東地方執行委員會書記,11月被捕入獄。經黨組織多方設法營救,得以保外就醫。1926年6月,鄧恩銘再次秘密回到青島,主持市委工作。
1928年春,鄧恩銘任中共青島市委書記。后由于叛徒告密,在濟南被捕。在獄中,他領導難友們同敵人進行斗爭,并兩次組織越獄,使部分同志沖出監獄脫險。鄧恩銘因受刑過重,行動困難,未能越獄脫險。
1931年4月5日,在濟南市緯八路侯家大院刑場,鄧恩銘身負鐐銬,高唱《國際歌》從容就義,年僅30歲。
“我的大伯公鄧恩銘的一生是短暫的,也是輝煌的。”鄧恩銘的侄孫女鄧慶梅表示,“做好本職工作,就是對先輩最好的紀念。”